发布时间:2019-02-15 17:58:03|浏览量:743
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关系管理是用来改善与供应链上游供应商关系的管理理念,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与供应商建立和维持长久、紧密伙伴关系的精益管理思想和软件技术的解决方案。
不同物资对企业生产建设的重要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整个物资采购网络中,企业应该针对不同物资的重要程度,选择不同的供应商关系模式。
那选择供应商的原则是什么呢?
一
选择供应商的原则
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是整个采购体系的核心,其表现也关系到整个采购部门的业绩。
一般来说,供应商开发包括的内容有:供应市场竞争分析,寻找合格供应商,潜在供应商的评估,询价和报价,合同条款的谈判,最终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开发的基本准则是“Q.C.D.S”原则,也就是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在这四者中,质量因素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确认供应商是否建立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然后确认供应商是否具有生产所需特定产品的设备和工艺能力。
其次是成本与价格,要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所涉及的产品进行成本分析,并通过双赢的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
在交付方面,要确定供应商是否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源是否充足,有没有扩大产能的潜力。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供应商的售前、售后服务的纪录。在供应商开发的流程中,首先要对特定的分类市场进行竞争分析,要了解谁是市场的领导者,目前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各大供应商在市场中的定位是怎样的,从而对潜在供应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
选择供应商的流程及标准
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通过量化的指标来客观地评价和选择供应商,其基本思路是:阶段性连续评价、网络化管理、关键点控制和动态学习过程。
这些思路体现在供应商评价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维护上。
01
阶段性连续评价
建立供应商阶段性评价体系,采取阶段连续性评价的方式,将供应商评价体系分为供应商进入评价、运行评价、供应商问题辅导、改进评价及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评价几个方面。
供应商的选择不仅仅是入围资格的选择,而且是一个连续的可累计的选择过程。
02
体现网络化管理
网络化管理主要是指在管理组织架构配合方面,将不同的信息点连接成网的管理方法。
多事业部环境下的采购平台,需要满足不同事业部的采购需求,需求的差异性必须统一在一个更高适应性的统一体系内。
对新供应商的认证,应由公司级的质量部门和采购中心负责供应商体系的审核;而对于产品相关的差异性需求则应由各事业部的质量处和研发处提出明确的要求。
建立一个评审小组来控制和实施供应商评价。小组成员由采购中心、公司质量部、事业部质量部的供应商管理工程师组成,包括研发工程师、相关专家顾问、质检人员、生产人员等。
评审小组以公司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独立于单个事业部,组员必须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网络化的管理也体现在业务的客观性和流程的执行监督方面。监督机制体现在工作的各个环节,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加强操作和决策过程的透明化和制度化。
可以通过成立业务管理委员会,采用ISO9000的审核办法,检查采购中心内部各项业务的流程遵守情况。
03
关键点控制和动态学习过程
关键点控制的四项原则。关键点控制包括门当户对原则、半数比例原则、供应源数量控制原则和供应链战略原则。
门当户对原则体现的是一种对等管理思想,在非垄断性货源的供应市场上,由于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和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深入程度不同,应该优先考虑规模、层次相当的供应商。
不一定行业老大就一定是首选的供应商,如果双方规模差异过大,采购比例在供应商总产值中比例过小,则采购商往往在生产排期、售后服务、弹性和谈判力量对比等方面不能尽如人意。
从供应商风险评估的角度,半数原则要求购买数量不能超过供应商产能的50%。
如果仅由一家供应商负责100%的供货和100%成本分摊,则采购商风险较大,因为一旦该供应商出现问题,按照“蝴蝶效应”的发展,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不仅如此,采购商在对某些供应材料或产品有依赖性时,还要考虑地域风险。
供应源数量控制原则指实际供货的供应商数量不应该太多,同类物料的供应商数量最好保持在2~3家,有主次供应商之分。
这样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果,保证供应的稳定性。
供应链战略原则是指供应链的建模应用战略性观点,通过战略高度的考虑,减少不确定的影响。
在供应链发展的长远规划和预见性上,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应和企业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并在企业战略指导下进行。
© 2025 深圳市朗华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公网安备44030402000473号 粤ICP备06089510号 丨 ICP经营许可证:粤B2-20190199